王稼祥简历
栏目:简历范文
王稼祥陪同毛泽东接见外宾毛泽东是严厉批评“左”倾错误的第一个发言人,他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事实,批驳了以敌强我弱的客观因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观点,会议上一时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互相抗衡的局面,在这关键时刻,王稼祥紧接着发言,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严厉批判了李德和博古的军事指挥失误。要求李德和博古下台,由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王稼祥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从仲裁的角度,驳斥了“左”倾领导人试图推卸责任的辩护之辞,使正确意见一开始就以三比一的绝对优势占了上风,压倒了“左”倾人物一贯狂妄自大的气焰。
会议最后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的结果,也体现了王稼祥所倡议的两项内容:一是撤销李德中央军事顾问的职权,取消了李德和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把李德“轰”下来。二是在党中央领导机构中,毛泽东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委们进行分工,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从而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王稼祥和周恩来被指定为中央三人军事小组的成员,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军,胜利地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中央主力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指挥下,变被动为主动,进行四渡赤水战役,取得长征以后第一次重大胜利。尔后全军 巧渡金沙江,甩掉几十万国民党军主力的 围追堵截。 强渡大渡河,飞越 泸定桥,爬过 大雪山。一系列转危为安的实践,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 统帅才能。
党的七大会议上,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一个上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竟以204票未过半数而突然落选,连中央委员也没选上。毛泽东意识和察觉到这一反常现象,忙亲自出来做补救工作。
在大会闭幕前夕,毛泽东特地向代表们说了王稼祥应该当选中央委员的问题。
出席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人员合影他说:“我在这里关于这个问题要说几句话。王稼祥同志是犯过错误的,在四中全会前后,犯过路线错误,此后也犯过若干错误。但是,他是有功劳的。”接着他详细介绍了王稼祥对党的一系列重大贡献,第一是四中全会以后,王稼祥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到中央苏区,在一些同志受到排斥压制时,他却赞助并信任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支持他们的正确主张。第二是早就开始反对第三次“左”倾路线,是最先从“左”倾教条小宗派中杀出来的,在遵义会议这一关键时刻,更起了关键作用,不然“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
在又一次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六中全会时,是他及时带回并忠实地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旗帜鲜明地参与解决了党内的若干严重问题。第三是在中央工作期间,“做了很多好事”,为党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
毛泽东让大会把王稼祥在这次会议中写给他的信印发给大家,认为这些信的确“是他考虑很久才下决心写的”。毛泽东再一次强调说,王稼祥“虽然犯过路线错误,也有缺点,但他是有功的。他现在病中,他的病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伤而起的。”“我认为他是能够执行大会路线的,而且从过去看,在四中全会后第三次‘左’倾路线正在高涨时,在遵义会议时,在六中全会时,也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毛泽东的讲话中最后又说:“昨天选举正式中央委员,他没有当选,所以主席团把他作为候补中央委员的第一名候选人,希望大家选他。”
经过毛泽东等同志的工作,大会终于将王稼祥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会后,朱德、彭德怀、李富春和陈云等同志都赶来看望王稼祥,一来探视病情,二来为大会出现的这一反常现象向王稼祥致以抚慰之意。然而王稼祥除了感谢同志们的好意,不仅没有一句怨言,连一点不愉快的情绪都没有流露。他对个人在党内地位的突然下降,竟毫不在意甚至无动于衷。
4 家庭生活 编辑
王稼祥与妻子朱仲丽婚配
王稼祥原配妻子查瑞香(1904-1926年),由王稼祥的父亲包办成婚,于1925年结婚,1926年查瑞香产后病逝。
1928年,王稼祥在莫斯科与一乌克兰姑娘结婚,1929年离婚。
1939年3月5日,王稼祥与湖南姑娘朱仲丽(1915年-)在延安结婚。夫人朱仲丽于2014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3]
子女
王稼祥与原配查瑞香生有一子王命先,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文革中受迫害投河自杀。
王命先有两个儿子(王稼祥之孙),一子王光龙,现任十一届民盟河南省委委员。
5 故居纪念 编辑
泾县故居
王稼祥故居是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位于泾县厚岸乡,距县城45公里。
这里群山环绕,烟树茫茫。绿竹茸茸,景色十分秀丽。故居是一座普通的皖南民居,三间两厢,前有庭院,庭院有花圃,其间花木杂错有致,一厢为书房,书房虽小,但简洁雅致,窗明几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此之谓也。王稼祥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先入柳溪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又跟王惠久和王谈人先生补习一年,1920年离开家乡赴南陵县乐育中学初中,后转入芜湖圣雅各中学读高中,不处去上海就读于上海大学附中,从此走向革命道路。王稼祥从小好学善思,爱憎分明,对社会的时弊恶习,疾恶如仇,对贫困人民的饥饿困苦,倾注同情。家乡周围的一切,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王稼祥纪念园内塑像憎恨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他后来追求真理走向革命的思想基础。王稼祥故居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王稼祥故居”的门额。故居中陈列了王稼祥青少年时的生活学习用具和他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动的照片,供人们参观瞻仰。
纪念园
王稼祥纪念园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十一中(现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校)校园内风景秀丽的狮子山上,西临长江,东望赭山。这里是王稼祥毕业的芜湖圣雅阁中学旧址。
纪念园始建于1986年,占地6000余平方米。纪念园由王稼祥铜像、纪念碑、事迹陈列室、藏书室等组成,其中王稼祥事迹陈列室分五个展厅,详细介绍了他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贡献和丰功伟绩。纪念园收集并陈列了王稼祥的信件和文章96件,照片189帧,珍贵遗物43件,书籍1000余册和“吉姆”轿车1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