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困境
一些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职业化正在制约国内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关职业化的问题至少存在以下困扰:
首先,自然人和职业人的角色混淆,企业没有按照职业人的标准衡量员工,使员工处于自然人和职业人之间的游离状态。郭阳道先生认为这是因为观念上不够职业化,“大家看到的是,我请来了你这个‘人’,而没有从职业人的角度看‘人’。企业管理没有把职业人和自然人分开,这样会引发很多管理问题。比如任人唯亲。再比如有些企业讲求‘以人为本’,干好干坏一个样,于是陷入管理的困境;其实,职业人应该以绩效论英雄,绩效不好只是说明他没有达到角色所要求的资质,淘汰并不代表我不尊重这个‘人’。”
其次,角色的扮演程度不够。近几年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普及很快,但真正彻底贯彻执行的却很少。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职位说明书,“为什么要有职位说明书,事实上就是描述这个人应该做哪些工作、应具备哪些条件。”郭先生说,“所以应该是人去适应岗位的要求,而不是相反。人力资源做的就是匹配的工作,就要找符合职位要求的人。”
倪月英主任也深有感触,“现在的招聘,很奇怪,都要求什么学历、性别、年龄,而不管具有什么能力和资质,这也是一种非职业化行为,非理性的市场行为。”我们要争夺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摆在国内很多用人单位面前的问题。专家指出,人才争夺应该是对职业化人的争夺,中国人多,但人才、职业化人才并不多。郭阳道先生把人才分为三个层次:最丰富的资源是“人材”,他们由可以塑造的大学生组成,对他们的选择标准是:好的材料可以雕琢,不好的朽木要去掉;第二个层次的资源是“人才”,他们往往有外资企业的工作经验,可以适应你的要求,这样的人才在网上通过关键字与核心能力搜索可以找到。最难找的是“人财”,要通过猎头公司去挖掘。他们是优秀的职业化人才,是稀缺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往往是来自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有眼光、有职业道德,可以迅速给你带来财富。这种人非常稀缺。“在中国,你要像漏斗一样选人。虽然中国16岁以上50岁以下的人口有3亿,但可造之才只有5000万知识工作者,这其中又只有1000万白领。目前中国工商登记的有1100万企业,每个企业能分到一个就不错。”如何在稀缺的人才中找到适合岗位的职业人,成为老总们挠头的问题。